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基地动态 >> 正文

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第三期建设工作推进会暨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01-02 [来源]:
2019年12月30日,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第三期建设工作推进会暨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隆重召开。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基地处处长刘军、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金莉、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张朝意、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任大援、基地首席专家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卞俊峰、北京市文物局办公室主任杨家毅、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主任唐磊、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世界宗教与普世伦理中心主任杨煦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燕、北京外国语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丁超等出席会议,参会的还有来自北外各个院系的研究员老师。

第一阶段,基地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由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任大援主持。任大援教授介绍了会议的主要内容:一是做基地建设工作汇报,二是表彰基地第二期建设优秀研究员,三是宣布基地第三期学术委员会委员名单,四是发布基地第三期建设招标项目指南。
第二阶段,基地第三期建设工作推进会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梁燕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和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基地处处长刘军分别讲话,基地主任张朝意做基地建设工作汇报。

孙有中副校长表示,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的建设从立项开始,一路坚持下来发挥了很重要的服务北京高校、提高国际交往能力,以及服务于校内“双一流”学科建设,每年都从北京市拿到不少课题,校内也通过招标在很多相关领域展开研究,就是服务北京市相关领域的决策。关于基地未来的发展,孙有中副校长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希望基地进一步发挥好协同创新的作用。更多地运用北京市的资源,更好地把校内跨学科的专家,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协同起来设计课题,帮助大家争取北京市的课题、教育部的课题、社科基金的课题,这样既壮大了基地的使命,同时也促进了校内相关学科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双赢。第二,希望基地更好地发挥北京市的智库作用。基地的研究从社科规划办的期待来讲应该更多的是聚焦现实重大紧迫问题,提高北京市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因此课题的设计基础研究可以适当兼顾,而且从基地建设当初的定位也应该是发挥更多的智库作用,研究选点上建议更多关注解决北京市国际交往能力,能够更好地发挥资政建言作用,也为北外的智库建设提供一个榜样。
刘军处长首先祝贺了研究基地二期的建设,也祝贺基地在智库论坛上被评为高校智库。他指出,研究基地要借助北京当前的四个文化中心建设选择自己的切入点,更加关注北京、研究北京,要为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些决策参考服务,并在考核方面做出了相关改变。刘军处长还对基地之后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学术委员会应发挥作用做工作,包括基地的建设、未来的发展,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规划,学术委员会要通过把关开展,学科带头人不光是带队伍,还要带头做科研。第二,要有一套成熟规范的制度办法,规划办和市教委都有管理办法和管理细则,各个基地的发展目标根据自己的情况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办法。
接下来,基地主任张朝意向大家汇报了基地的二期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三期建设规划。汇报内容包括三部分:基地基本情况、二期建设情况和三期建设规划。
二期建设的过程当中,基地按照北京市教委市政规划办对基地建设的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围绕三个方向进行建设:国际传播能力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人才培养。基地三期的组织架构为:首席顾问安乐哲教授,首席专家张西平教授,基地的主任张朝意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任大援教授;学术委员从二期的十一人变成三期的十五人,研究员总人数为四十九人,基地现在发展到了近六十人的队伍。

另外,基地主要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两方面做出努力。依托广大学者,基地在二期出版学术著作五十六部,研究员在C刊上发表的论文超过一百篇,除了有形的基础性成果,二期重要性应用研究成果就是智库成果显现和咨询报告。除了智库的成果之外,另一成果是建设数据库,目前现有的学者已经接近六千人。另外,开设国际中国学术项目也是二期重要的建设成果,经过三年的努力,有三十三名来自各国的留学生在项目班毕业。除此之外,国际儒学与文化师资班、安阳召开第二届世界汉字大会等学术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然而,基地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需要努力以及提升的空间。存在的问题包括三点:一是在服务北京京津冀国际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的研究能力不足;二是直接服务北京文化走出去决策的智库作用不够凸显;三是基地建设的机制还存在着很多需要完善的空间。
在三期建设中,基地要聚焦北京对外文化交流基地的建设,北京中外文化交流机制的建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外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的建设。三期建设规划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完善优化制度问题。基地制定了包括项目制度、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等七个三期建设的制度,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建设、完善、加强和提升我们的绩效考评制度。第二,加大力度在咨询报告等专家建议的成果方面进行着力,出台专家咨询报告的撰写制度,围绕这样的核心目标,做好服务北京决策的基础研究。第三,依托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发挥学术委员会的顶层设计和规划作用,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发挥基地整合资源和引领学术的作用,推动重大成果攻关,打造基地重要学术品牌。

第三阶段,基地表彰了二期基地建设中表现突出、成果卓著的优秀研究员:张志洲教授的论文《增强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获得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张西平教授的著作《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十六到十八世纪中学西传的国际轨迹与影响》获得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金莉教授的《当代文学纪事美国卷》获得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欧阳哲生教授专著《古代北京与西方文明》获得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并给他们颁发了北京对外文化交流基地突出贡献荣誉证书。除此之外,还表彰了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的梁燕教授作为主力支撑院系的主任对基地工作的大力支持,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的李真副教授、中文学院的孟德宏教授、中国外语与教学研究中心的张天伟教授对基地工作作出的贡献。同时,任大援教授宣布了基地第三期学术委员会委员名单,并颁发了聘书。

10ED5

FF28

10965

E52C

之后,基地的首席专家张西平教授发布了基地第三期建设招标项目指南,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双语词典、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文明交流互鉴对策研究、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研究等二十二项招标指南,并定于1月10日之前在网上公开向在京的高校招标。
最后,就针对基地发布的第三期建设招标项目指南,参会学者进行了交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由此,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第三期建设工作推进会暨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圆满结束。